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:小時候很想買某樣你喜歡的東西,卻因為沒有錢而作罷,心裡想著等到未來有錢一定要回來買,可是當你真正賺錢後,回頭一看卻沒了那個心,因為你當初想要的商品或許有了更好的替代品,也或許你覺得自己長大所以不需要了,或是說過了擁有那商品的年紀。
相信每位準畢業生一定遇過跟我一樣的情況,在畢業前同學們的話題一定是:未來你要做什麼?
你知道你要做什麼嗎?
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,許多人會選擇跟自己所學相關就業,但是當我在旅行社實習過後,暫且保留了往旅行業發展的計劃,但是我也不想按照社會的劇本走,畢業後找個「還可以」的工作,每天為了不怎麼喜歡的工作忙碌,然後日子一晃眼的就到了30歲,而立之年並不可怕,但可怕的是:許多人已經30歲卻還沒有目標,做著一成不變的工作,偶爾出國就很享受這樣的小確幸,當然我並不是批評這樣的生活方式,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,只是…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我問自己,既然人一輩子只有這麼一次,為何不把人生劇本寫得精采,不留下任何遺憾呢?所以我決定離開去看看這個世界,看看自己有多窄。
在出國前的這期間很多人問我:為什麼不等存夠錢足以用輕鬆的方式來享受旅行?我知道這趟旅行不輕鬆,會經歷食宿交換、搭便車、沙發衝浪,還有只有臺幣15萬上下的預算。
我想,
那是因為我怕,我怕會重蹈小時候錯過喜愛商品的覆轍;我怕等我有錢再也吃不了年輕時旅行所能承受的苦;我怕因為有了家庭所以無法享受一個人旅行的自由;我怕身體病痛使得我在旅途中不能專心眼前的美景。
人啊!怕的東西多了,就會將自己的勇氣視為猛虎鎖在內心,偶爾衝動想開啟,卻又不敢將它釋放出來,所以趁年輕還有衝勁時,我想要自由自在的去探索世界。